查看原文
其他

镉米重现,你家大米还能吃吗|科普

欧阳媛 土壤观察 2021-04-27

导   读


“土壤医生”现身支招:上超市买米相对更安全;买米要常换品牌,建议多吃糙米;膳食和体内营养对于减少镉的人体吸收很重要。

文/欧阳媛(《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记者)

编辑/谢晓

受访专家/陈能场(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协土壤环境科学传播专家团队首席专家)

来源:《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本文节选自采访部分,有删改)


看天下


今年4月,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查出99.425吨违规大米。


违规的主因,令人似曾相识——镉超标。也就是传说中的“镉大米”。


关于其出现原因、有无“漏网之鱼”流入市场,至今未有定论。但大米是国人主食,公众不乏隐忧。


陈能场是名副其实的“土壤医生”,作为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及镉米多年。


在安全吃米问题上,他为我们开出了处方。


买到镉大米,概率有多大


有人担心镉米会流入自家餐桌。对于这个问题,陈能场坦言,现在无法回答。


首先,我国对大米的镉限量十分严格。


据国家标准,大米中镉含量不得超过0.2毫克/千克,比国际标准0.4毫克/千克低了一半。镉含量超标的大米也只能做饲料和工业用途。


然而,执行如何,市场上稻米镉达标情况如何,近年并没有全国性调查结果。


2002年,农业部对全国市场稻米抽检结果显示,稻米中镉超标率高达10.3%。但距今已18年,缺乏参考意义。


但另有一组数据值得警惕。


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组织的中国总膳食研究表明,国人膳食中的镉摄入量正在攀升。


2000年,中国居民每日镉摄取量为21.2微克;2015年,这一数字达到了32.7微克。


中国大约有65%的居民以大米为主食,大米无疑是国人摄入镉的第一大来源。

镉是人体非必需的元素,且是1类(最高级别)致癌物。


从食物中摄取的镉,平均5%会被人体吸收,吸收率会随着体内和膳食营养而变动。镉被人体吸收后,1/3积累在肾脏,1/4积累在肝脏。


微量摄入镉米,并不会给身体带来明显伤害。


但长期摄镉过量,则会引起慢性中毒,导致“痛痛病”,即骨痛病,患者骨头犹如针扎般剧痛。


不过,“痛痛病”发生的前提是:肾皮质的镉含量达到200毫克/千克(湿重)。按目前大米镉上限0.2毫克/千克的标准,能确保50年连续吃的情况下,体内肾皮质镉含量不超过50毫克/千克。因此,正常情况下,无须担心。


家庭买米,建议常换品牌


管不了源头,在选购大米时,能自己识别吗?


答案是,不行。镉米无法通过肉眼、味道来分辨。


用手搓洗、浸泡、增加淘米次数,能把大米中镉洗掉吗?


研究显示,作用微乎其微。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无解。


————————————————————————

关于买米,陈能场博士有3点建议:


第一,在超市买,比农贸市场和网购更可靠;


第二,不要长期食用同一品牌的大米,建议经常换米吃;


第三,长于北方的粳米(圆形)与南方的籼米(长形)比,受品种和生长环境影响,粳米(圆形)的镉含量一般比籼米(长形)低。


“不是说籼米就不能吃,判断大米的质量不能只看重金属,还要综合其他的营养。”

————————————————————————


尽量吃糙米,微量元素能挡镉


陈能场还建议,尽量吃糙米。


大米从糙米变成精米,能去掉10%左右的镉,为何还要吃糙米?


陈能场解释,糙米加工为精米,虽能减镉,但营养素会流失40%~50%,如,损失63%的铁、40%的钙。


“铁、钙、锌、锡,如果在膳食中或人体内有足够的量,哪怕从大米中摄入了镉,它们的存在也会形成屏障,阻碍镉的吸收;


“相反,如果这些元素较为缺乏,人体对于镉的吸收率就不止5%,而可能会高出十几倍。”


陈能场强调,均衡饮食、饮食多样化是降低镉进入人体内的关键。


此外,动物体内的镉,大部分会积累在内脏,特别肾脏中,因此不建议多吃动物内脏。


吃生蚝的新西兰人,为何不得痛痛病?


生蚝镉含量较高,但长期食用生蚝的新西兰人,却没有得“痛痛病”,是因为生蚝微量元素含量较高,且较易吸收,当地居民还常配以牛奶。


而上世纪60年代,日本出现“痛痛病”,调查发现,源头是水稻,且患者几乎都家境较贫穷、长期缺乏营养。


相关阅读


“阴影难散”的镉大米|生活的土壤学


“土壤家”近期文章推荐

肥料对害虫的影响


“环境与健康观察”近期文章推荐

抗生素加剧环境变化?


气候变化加剧或导致大规模气候移民


“土壤观察”近期文章推荐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畜禽粪污还田利用要求强化养殖污染监管的通知|资讯


荐   书



    更多土壤好书,扫二维码了解



联系我们请加13926117407微信号(或发邮件至149996384@qq.com)


如果觉得土壤观察干得不错,请转发朋友圈或点击“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